夏廷献:《杂谈书法二十年》(选载)(91)熟能生新 海味浓郁

金羽毛文苑  2021-04-15 07:00:00




《杂谈书法二十年》


内容简介
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;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“通俗读本”。全书观点鲜明,内容丰富,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、毛笔形成、基本笔法、骨文来历、汉字特征、结字技巧、草书格局、章法营造、法帖分析、书法鉴赏、书法命运、先贤经验、自身体会等。提出了诸如“超长画”“超大字”“神布局”“使用‘黑体’”“接纳‘饰书’”“书法精神”“书作‘三品级’”等新概念和新观点;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、采访交流的情况。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“文字足迹”。


91  熟能生新  海味浓郁

 ——孟昭澄书法作品印象  


有幸看到孟昭澄先生以表现“海洋文化”内容为主题的书法作品集和在军事博物馆举办的书法作品展,留下了三点印象。

第一,熟能生新

孟昭澄书法作品展,主题突出、明确、新鲜,是历来各级书法展中少有的。先生之所以能够抓住这个鲜明主题挥毫拨墨,是他对“海”太熟悉了。他从戴水兵帽入伍到戴大盖帽退休,从基层连队到海军领导机关,从列兵到大校,一直都在每天都要说到“海”字的海军部队工作,是海洋文化浸润了几十年的“老水兵”,十分熟悉海洋文化。“熟”,可能会“熟视无睹”,当然也会“熟能生巧”——生新,先生由于兴趣广泛,有“字外功”,加之虚怀若谷,故而走上了“熟能生新”之路。

第二,海味浓郁

看孟昭澄的书法作品集,感觉是品尝“海鲜盛宴”,“盘盘”——各种制式的—幅幅作品几乎都是“海产品”(“海”的内容突出);“道道”——篆、隶、草、行、楷五大书体,都有“海味”。篆若海岸牢固,隶若码头严整,楷若舰船列队,行若浪涛滚滚,草若蛟龙闹海。百幅作品,笔若劲桨击水,墨若海水荡漾,势若满月海潮,意若清新海风,呈现出一幅独特的壮美海景。“穿行”其中,令人目不暇接,心潮澎湃。不由不佩服作者的“蓝色激情”。尤其是108个篆体海字构成的“百海图”,匠心独运,海味浓郁,堪称创造。

第三,殊途同归

中国书法艺术海洋,历经千年,吸纳百川,波涛汹涌,青春永驻。不同时代,不同书家,不同流派,都为“书法海洋”注入了清溪活水。不同主题,不同内容,不同形式,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都为弘扬源远流长的书法文化,做出了积极贡献,可谓“殊途同归”。从这个角度看,孟先生创作的具有“海味”特色的书法作品,其意义是不可小觑的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随着世人对海洋文化的深入研究,随着世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倾力关注,被誉为“大海书法家”的孟先生这一举动,一定会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。

笔者和孟昭澄先生的接触中,感觉他是一位有精神追求的人,一位文化底蕴深厚的人,一位传播海洋文化的热心人,一位奋勇搏击“书法海洋”的冲浪人。相信他一定会继续乘风破浪,在属于自己那个“舢板”上,插上写着“孟”字的旗帜。



《中国书法千字文》金盾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


END

作者简介
     


夏廷献,河南省南阳市人。1944年出生于农家, 1964年入伍,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(海军大校)

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。幼时写大仿,与书法结缘。中学时,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,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。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。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“文字”工作,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“生命形态”。1999年出版了专著《书道犹兵——中国书法艺术新探》,提出了“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”的观点,揭示了“兵法与书法”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,探索了二者同理、同法、同势、同美的内在规律。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,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,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。

1999年之后,出版了《中国书法千字文》。在《书法导报》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出版有长篇小说、纪实文学、戏剧脚本、游记文学、工具书等。 


前文回顾


欢迎关注本公众号